館長訪談舵手思維專題報導– 淡江大學圖書館 黃鴻珠前館長

Date :2013-03-18


細雨中進入淡江大學校園,望見1996年落成的覺生紀念圖書館建築;學子或漫步,或聚首於校園,絡繹不絕地進出圖書館,充滿青春氣息絲毫不受天氣影響,這裡不愧是知名的學術殿堂。來到圖書館一樓經典咖啡廳,剛卸任的黃館長面帶微笑地進來,訪談人請教黃館長如何經營具資訊化、國際化、未來化的圖書館。 

 

圖一: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

 

圖二:圖書館二樓大廳

 

前瞻性解讀趨勢  專精拓展圖書館服務

獨特歐盟、未來學研究特藏     新鮮《閱活區》
跨域圖資素養訓練     校務評選績優     如何閱讀一本書

訪談對象:淡江大學圖書館 黃鴻珠前任館長
訪談人:漢珍公司羅志承總經理、江紀祖協理
時間:2012.09.19
訪談地點:淡江大學圖書館一樓《古今 中外》簡餐廳

 

圖三:淡江圖書館的標誌

 

圖四:OCLC大廳我國的國旗

一、據館長數十年的工作經驗, 請問圖書館的經營理念為何?未來有何展望?

過往經營的經驗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世界變化太大、太快。

淡江圖書館的營運在歷任館長的領導下一脈相傳,有其特殊的傳統,特別是方同生、胡歐蘭、黃世雄三位館長以圖書館為其終生志業,全心投入,今日的成果全奠基在他們深厚的耕耘下。我非常幸運接棒,繼續努力。淡江圖書館的營運數十年來奉行《以客為尊、知新精進、力求突破》的傳承

以客為尊:圖三為淡江自1996年啟用新總館以來所揭示的標誌,圖中兩本書代表紙本及其他實體資源,中間的圓為兩個C (Computer 及 Communication) 的組合,象徵電腦化及網路資源,說明圖書館是實體與虛擬合為一體;圖中心的C也代表顧客(Customer或Client),將其置於核心,意為以「以客為尊」;另此C與兩本書的結合,形成一把鑰匙的樣子,揭示圖書館的主要功能為協助讀者認識資源,進而善用資源,創造新知,換言之交給讀者一把打開知識的鑰匙。

知新精進:這是自方同生館長以來對同仁的勉勵與期許,「知新」二字有溫故知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要求同仁不中斷的學習。為落實此精神,我們重視館員在職教育,推動在職進修,除敦聘國內外專家為同仁介紹新知,並經常帶領同仁觀摩他館業務,藉收交流切磋之效,同時鼓勵同仁到研究所深造。我們深知館員是賦予圖書館發揮功能的生命力之一,也是協助學校推動國際化的要素,為此黃世雄館長說服當時的張建邦校長推動館員海外受訓計畫,每年遴選兩位館員赴美國圖書館受訓,與海外同業一起工作,不僅了解他們業務的營運,更深入體會服務的精神,在單位實習後,另安排其他地區的參訪,以落實國際化的推動。

力求突破:私立大學的經營在我國難度高,一則學費受教育部的管制,二則社會捐助不多,能用的資源有限,想要有所作為,端賴創新與突破。1985年本館與本校資訊中心與臺灣IBM公司合作,以歐洲開發的DOBIS/LIBIS為基礎,增添處理中文資料的能力,成功將中外文資料的處理整合於一個系統中,並命名為TALIS (Tamkang Automated Library Integrated System)。當系統完成準備上線時,首先面臨回溯性卡片目錄轉成電腦化目錄的問題,為此我們先取得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協助,繼之,加入國際最大書目中心OCLC,從中轉錄書目資料,以最短的時間完成目錄轉換,讓系統順利上線,發揮功效。OCLC對其成員國有項特別的活動,會依加入時間的先後將該國的國旗襄掛在入口大廳上,由圖四可知我國為亞洲之首,而讓中華民國國國旗掛在OCLC大廳,正是淡江圖書館同仁力求突破的體現。

上述為個人數十年工作的經營理念,對未來圖書館的營運,個人認為可從資料的生命周期、圖書資訊人才的培育、資訊科技的應用三方面加以思考

資料的生命周期:資料的生命周期從生產、發行、徵集、典藏、整理、傳播及應用均起了革命性的變化。生產方面過去學者研究及整理的論著才會出版,並典藏於圖書館,現在俗民撰寫的資料比比皆是,而且量大,最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為大英百科全書與維基百科之比較。

資料的發行也很難定義何者為出版,何者為發行。以題材新穎,對研究人員非常重要的資料的學術會議論文為例,過去要等會議論文集(Proceeding) 出版後,圖書館才能收得到;現在學術會議講者的PPT,甚至全文、現場影音資訊,常隨會議的進行公開在網路上。另如各類精闢的演講其取得的方式也變得容易,以美國總統選舉為例,歐巴馬夫人動人的演講,經網路立即傳播,讓人感受歐巴馬的當選其夫人功不可沒。還有開放課程(OpenCourseWare)的資料更是學界津津樂道的新資源;Working Paper也是拜網路之賜,大量湧現。

談到資料的整理與傳播,我們不得不向Google俯首稱臣,網路檢索引擎對資料整理之細(粒度)、之廣為圖書館界難望其項背,其全文檢索及連結全文的功能更成為現在資訊整理與供應的新模式。

除外,實體資源大規模進行數位化的結果,書籍缺貨(out of stock)、絕版 (out of print) 的現象已緩和許多,這是圖書館從業者過去的難題,現在卻垂手可得。過去圖書館是唯一的資料供應單位,現在網路所供應的量遠超越圖書館的蒐藏量,"Google Book Search” 已有1,500萬冊的書,HathiTrust 也達千萬件,僅少數如哈佛大學圖書館、伊利諾大學圖書館等藏書量達千萬冊的學校可與之相比,其他則難與抗衡。

網路上的資料涵蓋正式與非正式出版的資料,其量雖多,但資料的準確性卻是一大挑戰。以今年(2013年)台北國際書展,圖書館界與出版界聯合舉辦的研討會探討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為例,國際上最早實施PLR的國家為1946年由丹麥開始,但在網路上我們發現有些居然寫著由英國發端,其實英國是在1979年才實施,所以,未來圖書館的營運如何為資料的品質把關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圖書資訊人才的培育:我國近幾十年來圖書資訊人才的培育已提升到研究所階段,並吸引許多大學非圖書館學系的畢業生研讀;以淡江2012年入學的研究生為例,僅一位來自圖書館學系畢業的本科生,其餘都是非圖書資訊學本科系的畢業生。圖書資訊人員的養成無論是大學部或研究所,以兼具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宜,否則將來的發展較受限制。圖書資訊學系可與各領域結合,美國在這方面的機制發展的很好,以美國化學學會ACS為例,他們出版的 Chemical Abstract 享譽全球,現已提升為 SciFinder 系統,多年前我去參觀時就發現他們的員工80% 都是化學方面的博士;另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也屬同樣的情況,NLM 發行的 MEDLINE 也是全球醫學界必備的工具,其員工絕大部分是醫學院畢業的。圖書資訊整理與服務的人才,其養成以具備雙主修為宜。圖書資訊人才的培育如能加強學科知識,除可提升圖書館事業的功能外,更有助於發展圖書資訊產業,例如中國的CNKI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即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這方面我國較不重視,非常可惜。

資訊科技應用的思維:圖書館未來的發展,少不了科技應用,若跟不上時代潮流就易脫節。韓國在這方面投入很大,例如延世大學圖書館的興建受到三星企業大批資金的資助,其資訊科技的應用非常前衛,吸引師生終日駐足,館內3000多個座位,每天使用率90%以上。個人覺得資訊科技的應用汰舊換新頻率快,設備成本很高,除了經費問題,科技垃圾的處理也是棘手的環保問題。此外因讀者年齡層的差異,需求大不同。科技應用的拿捏是個大問題,設備兩三年就要淘汰,如缺乏源源不斷的經費,很難維持領先;三星企業願意經費補助學術界令人感動,台灣企業尚未發揮對教育的捐助,圖書館界不防嘗試積極遊說,展開勸募活動。

承上所述,網路上的資源除新穎、及時的特性外,其量之大遠超過圖書館的典藏,而其檢索的工具功能強,直接影響圖書館的書目、索引系統重新思考改進功能,所以,過往經驗如欲帶入未來的營運需要再三斟酌,因為世界大不同;至於圖書館未來的營運,資源、人員與科技的應用,都需多加思考。

 

圖五:淡江大學大事紀巡禮

 

圖六:淡江大學大事紀

二、貴館以何種方式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哪種方式成效最好?

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須多管齊下,我們的主要管道有三:建立專責服務機制、掌握行銷時機、提供務實服務

建立專責服務機制:主要負責部門為參考諮詢組,有關參考服務櫃台的設置,近年來在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改變大,很多大學不再設此櫃台,改以網路服務;我國在這方面的變化沒那麼快,參考服務櫃台的設置仍是我們的服務據點。參考服務我們採學科館員制,每位館員被分配其主要的服務院系。由於館員多數為圖書館學系畢業,學科知識不夠,為深入了解讀者,參考館員每年要到負責的系所選修或隨堂聽1-2門的課程,隨時與系所老師接觸,探詢他們的需求,經雙方深入了解與溝通後,有些老師會請館員到課堂上介紹相關資源的應用。專責服務機制便於老師尋求服務的對象,同時增加老師與館員互動,對推動資料應用很有幫助。今年(2012年)與我同赴芬蘭出席IFLA的館員,旅途中還收到老師諮詢的問題,館員也隨時電郵回覆,這是專責服務機制發揮成效的例證。

掌握行銷時機:推動圖書館資源的應用時機與對象很重要。過去我們推動的時間排在開學新生訓練時,但此時段各單位給學生的資料實在太多,效果不好。後來我們的課程改在學期中舉辦,由學生到館預約方便上課的時間,據多年的經驗,研究生預約上課的班級及人數特別多。推動圖書館資源的應用除掌握時機外,還要掌握對象,我們推動的策略是加強對教師的服務,先讓老師了解資源,再透過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宣導,有老師的加持效果特佳。

提供務實服務:隨數位資源的增加,使用的環境變得複雜,讀者的電腦及網路環境的設定差異大,為確實解決使用上的問題,我們採行由館員到老師辦公室教他們如何使用,我們稱這種服務為到站服務 (On Site Service),確保在老師的環境下可連線圖書館資源。館員對老師服務用心,也使每年校務評鑑,老師對圖書館的滿意度屢獲全校之冠。另一項令我感動的是,館員會在教師節或其他節慶寄送賀卡給老師,增加圖書館與學系間的聯繫。

除上述外,我們也推動將圖書資源的運用列為全校通識必修或選修課程,可惜尚未成功。目前只在文學院的文創學程中開授選修課程,及圖書館開無學分的推廣班、建置成數位學習的課程、或前述由館員配合老師到課堂講解。

另針對境外生我們也提供個別化的服務,淡江自去年(2011年) 開始招收陸生,每學年的陸生約70-80位全職生;目前全台灣陸生約兩千位,每校最多100多位,這個數字未含短期交換學生,隨境外生的增加,圖書館也特別為他們提供個別化的服務。

 

圖七:三樓參考服務區

 

圖八:參考服務區三樓入口

三、貴校師生最愛使用圖書館的哪項資源?貴館是否執行什麼政策從旁加強推廣?

老師與學生最愛使用電子資源,因為可取得全文。但休閒性的內容紙本還是讀者的最愛,由流通記錄即可看出,出借的休閒書還是最高。另值得一提的是新到圖書的服務,我們於圖書館正門右邊特闢專區,名為《閱活區》,即快樂閱讀,這區數年前做了以下改變,對於資源運用幫助很大。

營造書店的氛圍:將新書展示與書架陳列的氛圍設計的與書店一樣,過去學生常反映圖書館沒有新書,這區改變後,學生很容易發現圖書館有哪些新資料,從此不再有看不到新書的抱怨。

改進新書供應的速度:新書進館後先不做完整編目,只做簡編,立即上架提供展示及外借,新書外借的數量隨之增多。

探索、驚豔與分享三段式的設計觀念:入口處為新書展示,讓讀者探索、發現新書,接著坐在舒適的閱讀區,享受書中驚豔的感覺,最後利用分享區進行心得交流。這區的設計頗獲師生喜愛,啟用後活動頻繁,除邀請作家舉辦新書發表會外,也開放系所、師生於此區舉辦活動。本館因設有歐盟資料中心,每年的歐盟週,常在此區舉辦歐洲議題的系列書展,包含歐洲藝術、歐洲建築等,並邀請專家演講,例如漢寶德教授曾應邀來講過歐洲建築。此區的功效超出我們的預期。

近年來圖書資源的應用據觀察,紙本與數位資源的使用同步成長,台灣休閒性的書還是以紙本居多,尤其是旅遊書;數位資源的閱讀因須閱讀器的配備,這方面因尚未達到人人皆有的情境,對電子書的閱讀形成限制;圖書館的數位資源以學術性較多,主要是供學生學習、老師教學與研究使用。數位化資源的使用量每年都在成長,老師與學生比較愛使用哪一種方式,視資料的性質而定,並未因數位崛起,紙本的使用相對減少。根據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的統計,各校都有相同的現象,即紙本與數位資源的使用同步成長。

 

圖九:二樓《閱活區》新書展示

 

圖十:二樓《閱活區》閱讀小憩

 

四、您發展特色館藏的政策是什麼?

發展特色館藏需要經費支持,淡江的特藏最早選定台灣資料,由於經費不足,發展的並不理想。本館特色館藏的發展考慮的要素有二 : 第一與學校科系配合;第二是經費。在此原則下現行的特色館藏為歐洲文獻及未來學研究。淡江成立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科系與歐洲研究所的歷史悠久,而且歐洲研究所的教授非常熱心,經常赴歐盟交流,我們於1979年獲選為台灣唯一的歐盟寄存圖書館,歐盟出版的資料會主動寄送淡江圖書館,而我們的義務是對全國開放,這在以紙本為主的時代對淡江幫助很大。隨網路普及與歐盟資訊數位化後,開放全球連線取用,此特藏的特色逐漸式微,歐盟於世界各地設置寄存圖書館的制度也在幾年前改變,現在的策略為設立區域性中心,台灣的歐盟區域性中心採多校合作,中心設於臺灣大學。由於本校歐洲語文學系及歐洲研究所完整,本館仍積極配合發展歐盟資料。

淡江特藏的另一主題為未來學研究。本校大家長張建邦先生認為人類的生存對未來需要專研,淡江是全台唯一成立未來學研究所的學校,本校也積極參與國際未來學的活動。配合本校未來化的發展理念,我們將之列為特色館藏,然此主題資料量不多,蒐集困難。

除上述外,據新任宋雪芳館長表示,本校中文系特藏的武俠小說將與圖書館合作發展。武俠小說很特別,全球華人都喜歡閱讀,雖非正統學術,但對民間影響很大。中文系蒐藏的這批資料越來越多,已造成系所的負擔,正規劃移到圖書館陸續發展。

特色館藏的發展需要人力及經費配合,私立學校財力較緊,挑戰較大。我們的特色館藏主要以是否有科系配合為主要考量。

五、貴館近來是否有採行什麼新做法或者新設備?

有很多構想,例如圖書館自動化的探索系統 (Discovery System)、RFID的應用、館藏圖書數位化等,甚至於像韓國延世大學圖書館新穎的IT設備都是我們發展的目標,但受限於經費,目前無法執行,較可行的計畫是增加行動閱讀的家具,此構想源自出席2012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的 IFLA 會議,參觀該市 Library10 圖書館時,發現他們順應讀者使用平版電腦及其他行動載具而增添活動式小型閱覽桌,任讀者搬遷,選定最喜歡的地方閱讀,這種設備所費不多,而且非常人性化,並符合時代潮流,已建議本校圖書館執行。

六、館長最推薦(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

以學術學習的觀點,我一直推薦學生看《如何閱讀一本書 (How to Read a Book)》,原著者為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 與范道倫(Charles Van Doren),這本書中譯本有多種版本,很多倡導閱讀的人都會推薦。此書中宣導的要點之一為如何才算看過一本書? 其建議為以自己的思維重新表達書中的觀念,即將書的內容整合,再用自己的言語表達;若使用作者的話表達,就要背誦會很辛苦。閱讀一本書,需要思考與沉澱後才能吸收,才算閱讀。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觀念,也深受其影響。

在生活方面,我常推荐聖嚴法師的書,特別是其書中曾提過的一句話:人生如同氣候,一定有好、有壞,我們不可能要求天天風和日麗,因之,遇到厄運時,就如同碰到壞天氣,也是自然的現象。當困難來臨時,如不覺得自己倒楣,將之視同自然現象,會以較舒坦的心情面對,只要心情不糟糕,凡事往好處著想,困難會較易解除。哪一本書最好? 其實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好書。

 

圖十一:黃館長與訪談人合影

 

圖十二:圖書館二樓大廳入口一側

結語

黃館長侃侃而談,淡江首先引進歐盟資訊,負起台灣歐盟寄存單位之劃時代使命,並參與活動成為歐盟舞台的一員。黃館長引領資訊化、未來化,作為國內學界與圖書館界的先驅;館內專業分工,積極協助師生資源應用及服務,成為校內評鑑最佳行政單位,足為圖書館界楷模。在數位化衝擊與科技精進下的獨到見解,令人深思。訪談人受益良多,感謝館長的分享並依依不捨地離開咖啡廳;緊接著來到雄偉明亮的圖書館大廳,巡禮拍照這二十年來青春朝氣的知識寶庫。 
(本文根據黃鴻珠前館長實際訪談,江紀祖整理、楊學斌校稿,朱小瑄、羅志承核稿,黃鴻珠前館長審稿)

(9569)

本篇發表於 館長訪談舵手思維 專題報導 與標籤於  由 admin固定網址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