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硃卷集成
本資料庫收錄清代硃卷八千餘種。清代文武百官履歷、傳記、譜系、撰述、行誼盡收於此,時間跨越從康熙到光緒年間的鄉試、會試、五貢等硃卷。
明、清兩代,為防考官徇私舞弊,鄉試及會試場內,應試人的原卷(即墨卷)須彌封糊名,由謄錄人用硃(朱)筆謄寫一遍,送交考官批閱,稱為硃卷(朱卷)。
硃卷為科舉考試的卷子。所載內容豐富詳細一般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考生履歷,包括:
考生姓名、字型大小、排行、出生年月、籍貫、世居地、本族譜系、師承、同誼等。其中族譜簡則明列祖妣三代,詳則上自始祖、下至子女、旁及同族尊長、兄弟侄輩以及母系、妻系等無不載入,凡有科名、官階、封典、著作等皆一一注於名下,以顯揚門庭之昌盛師承則記錄其受業師、問業師、受知師的姓名、字型大小及科名官階,以示學問淵源有自。
二是科份頁載有本科科份、考生中式名次、各類考官的姓氏、官階和批語以及房官原薦批語等。
三是考生文章,有三場全刊者,也有選刊自認為得意之作者。
硃卷因其資訊記載詳備且較真實可靠,具有多學科研究的文獻價值。關於硃卷的研究價值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為學界所識。
硃卷履歷部分的譜系與師承分別體現了作者的親族源流與學業源流,而血緣和社會的淵源並重很合于現代遺傳與教育並重的看法。譜系詳載嫡系、同族、母系及其配偶等,則可追尋各家婚姻結合,推見各家血緣的關聯、師承、同誼等記載則可用於科舉人物的思想、學術、政見的流傳等。硃卷的考生履歷部分比官刻的登科錄、鄉試錄、會試錄以及同年齒錄等所載資訊詳細,不啻一部家譜的縮影。作為應考者的檔案,其所反映的世系資料在一定程度上較之家譜更為真實確切,成為研究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及宗族制度等不可或缺的文獻。再者大量舉人、貢生甚至部分進士史傳不登,即有所載也無母系、妻系與師承傳授的記述,而硃卷的履歷則是不可多得的傳記資料。
此外,硃卷文章是研究八股文的第一手材料。通過這類實物,人們可形象地瞭解當時的考試形式、方法與考生的科場面貌以及科舉取士的評判標準,並可從中窺視當時的教育狀況等。
近20年來伴隨著硃卷文物的發掘、整理、流通與收藏,硃卷的文獻價值得到進一步認可與開發。越來越多的學者利用硃卷來進行各領域的研究。
相關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