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 楊肅獻教授

Date :2015-10-26


公費赴英留學的先鋒

查尋 手抄 精要 整理 思考 寫作 千錘百鍊真功夫

若你聽聞過台灣大學歷史系楊肅獻教授回憶他博士班朝九晚五的圖書館生活,也許在腦中僅浮現老師努力不懈的身影;但若你親眼看過楊教授厚達三千頁字跡工整的英文手寫筆記,當能真正體會學者孜孜不倦、對於所學投入的熱情與心力,讓人讚嘆的幾乎說不出話來。

楊肅獻教授是早年少數考上台大的金門學子。礙於經濟考量,大學時他從未想過出國留學,殊不知突如其來的公費留學政策轉彎,讓他獲得赴英國進修的機會,但隨之而來除了圓夢的喜悅外,還有轉換研究領域的挑戰!在國外留學新生活與新研究領域的磨合期下,楊教授企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環境與導師,更決意轉學朝向夢想之研究領域前進。

 

 

 

 

 

從中國近代思想史到外國史:公費留學英國

公費留學是每位想出國深造,卻受限於經費因素的莘莘學子追尋夢想的主要管道,對楊肅獻教授來說,這更是一份特別的禮物。出生金門鄉下,家境並不寬裕,即使當時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海外留學口號,亦因經濟關係,讓楊教授在大學時期並沒有出國念書的念頭,也沒跟著同儕汲汲營營準備相關語言考試。想不到機會悄悄來到。80年代初,楊肅獻教授完成歷史系學士、碩士,並服完兵役後,恰巧遇上公費留學政策轉變,增加赴歐洲學習外國史的名額。這雖與本身專業-中國近代史研究有所差異,他還是放手一搏、抓緊可以開闊視野的機會。1982年秋,他考取公費留學「西洋近代史」學門,成功取得前往歐洲進修的門票。

因為不懂德文、法文等歐洲語言,楊肅獻教授決定選擇英國的大學。但當時留學英國的台灣人不多,參考資訊少,申請與出國前的準備都需要自己探尋摸索。在撰寫研究計畫書時,楊肅獻教授從碩士班對清末保守主義的研究延伸,再參考過去為聯經出版社翻譯的18世紀英國保守主義學者的作品,讓他從中得到啟發。最後申請的五間學校中,有兩間學校給予答覆,分別是倫敦政經學院以及愛丁堡大學,但由於托福成績差強人意,愛丁堡大學僅予有條件的許可。1983年九月,楊教授前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正式展開留學生活。

尋覓幽蘭,轉學到愛丁堡大學

楊教授在倫敦政經學院就讀政府系(department of government),研究領域與國內政治學系較為雷同。經過兩學期的課程後,深感所學與本身對史學的興趣有所差異,心中甚感不安與徬徨;再者,在倫敦市中心生活,物價高昂,雖有政府公費,仍覺壓力沈重,遂萌生轉學念頭。楊教授想起當初申請愛丁堡大學時,歷史系教授─Harry Thomas Dickinson,曾表示歡迎,並對他的研究計畫提出具體有用的建議,令他印象特別深刻。於是在倫敦重新考過「雅思」達標後,馬上申請轉入愛丁堡大學。

來到新的城市、新的校園,楊教授的求學路並不如童話故事般一路順遂。楊教授苦笑的回憶:「那時愛丁堡大學的台灣學生只有五個,都不認識別人,所以一天和人沒講幾句話,頂多就是和館員借還書時講了多一些。」但他還是慶幸來到環境寧謐的愛丁堡大學,少了大城市的喧囂,獨自一人時多了分平靜,楊教授有感的說:「學習的過程中,你必須耐得住寂寞。」但這寂寞與在政經學院的感受不同,因為有Dickinson先生的指導,研究道路上像是有了座燈塔,楊教授繼而解釋:「由於英國採師徒制,教授帶出的研究生品質如何會影響教授的評鑑,所以每個教授都會以自己的方式盡力引導學生。」

恩師Harry Dickinson奠定研究實力

說到恩師Dickinson教授,楊教授有道不盡的回憶與感謝。剛轉學到愛丁堡大學時,Dickinson教授開書單,教他以圖書館卡片目錄的形式,紀錄重要的書目資料,並且開始學習Dickinson教授在活頁紙上摘錄書中重要片段,並在旁標示書目資料。利用兩學期的時間閱讀二手資料後,楊教授的手抄筆記已累積了數百頁!透過廣泛而精耕的閱讀,博士論文的研究議題便逐漸成形而躍於紙上:「1790年代英國人對法國大革命的論戰」。為了深入一手史料,以探究該主題,楊肅獻教授先在愛丁堡大學圖書查閱大英圖書館的圖書目錄,從其short-titled catalogue的微縮片中,一片片翻找相關的書目資料,並匯集在自己的卡片目錄中。

這是一場耗費時間與精神的枯燥工作,楊教授苦笑說:「(我)一片片慢慢找,看到一個相關的就抄下來,連名不見經傳的書也要抄,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單是1788-1799年的微縮片書目,就查閱一個月,共作了二千多張書目卡片。接著經過幾輪淘汰,最後篩選了130筆有用的一手資料,尚待他從各圖書館中一本本挖掘出來閱讀、做筆記。楊教授對於自我研究品質要求的嚴謹態度,讓他尋遍愛丁堡大學圖書館外,還陸續造訪大英圖書館、蘇格蘭圖書館、牛津圖書館等,希望能再得到更多的資料。就這樣,他花了三年的時間,讀資料、做筆記,為博士論文的寫作做前置工作。

對比科技發達、網路普及的現代,楊教授蒐集資料的方法就像是土法煉鋼。他在訪談時特別提到「資料庫廠商真的提供很大的幫助,之前在台灣的英國史、歐洲史的資料很少,還好國科會前幾年引進的全國版資料庫: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以及Periodical Archive Online等資料庫,現在只要key入書名馬上就可以找到那本書,還是彩色頁可以閱讀、下載」。抄寫資料的工作雖然漫長、單調,但在抄寫的過程中,楊肅獻教授卻收穫良多,教授分享到:「資料大概抄到1/3時,論文架構就呼之欲出了,因為相關論辯的問題常會不斷重複出現,會發現很多資料相像,論調會漸漸明朗。」此外,手抄資料因速度較慢的關係,可以一面抄寫一面思考,使得對文本的理解更清晰,有助於論文引用與發想,更可以提升英文的寫作能力。因此,後來楊教授的博士論文不必請英國人潤飾文字,只讓指導教授稍加修改標點符號或少部分用字而已。

天助自助者也,比外國人更精通外國史

隻身在陌生的英國念書,除了要忍受孤獨,經濟來源一直是楊教授最擔心的問題。在英國欲取得博士學位的外籍生依規定須至少住滿33個月並支付三年學費,讓只取得兩年公費補助的楊教授,無法安心致力於學業中,時時擔心自己無法順利完成學業。但就在此時,得知公費政策延長補助到三年,又恰巧80年代柴契爾夫人問政,當時飽受爭議的新政重創英國經濟,英磅大跌,讓公費補助每個月的五百美金價值倍增,生活也得以喘息。

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也是成功的關鍵。楊教授在英國求學間共抄寫150本書中重要段落,並反覆閱讀、淬鍊精華。要求自己每2到3個月完成博士論文一個章節請指導教授修改,每章節約有一萬字,作事謹慎、自我要求甚高的楊教授,每次交稿前起碼都會先校正十次以上。剛開始撰寫第一章時曾讓他非常挫折,因為即使抄寫筆記過程增加對文獻輿論述架構的瞭解,但要將腦中的完美藍圖化成文字展現在紙上,總讓他覺得有些差距。好在幾番練習後越寫越順,甚至能加入創意與巧思。

經過反覆修正後,終於修訂好論文的第一章,Dickinson教授對他讚譽有加,推薦他投稿愛丁堡大學英國史博士論文獎,結果雀屏中選,與另一位英國本地生共享榮耀,更令楊教授驕傲的是,評審委員們認為他的文章更卓越,將三千英磅獎金的2/3頒給他。楊教授笑說:「念英國史還念的比英國人更好,對我是很大的肯定,也增加我的自信心。」

歷史學界的古今中外經驗談

有著英國六年多留學的經歷,楊教授回台教書後對國內外歷史學界的差異更有所感:「台灣的學術文化尚未臻全,90年代以前人社學術發展不足,90年代後留學生回國,帶回歐美觀念,但磨合上還待加強。」楊教授是早年台人留英的先鋒,他很鼓勵學生到國外拓展眼界,接受別人的訓練,因為歐美自19世紀起發展學術,其品質、方法與內容顯得扎實,值得台灣學習仿效。針對博士生,楊教授認為國內的博士班訓練尚不到位,但碩士班的訓練精實,有助未來留學國外的博士生更快穩住研究步調。更提及英國學術界對於學術貢獻價值的認定方式與台灣不同,博士生不需要投稿SCI等國際期刊爭取績效點數或證明自己的研究能力,當地學界認為博論口試其效力等同於全國學界給予的認定,可見英國對國內學界品質的信心。

花了在英國求學大半時間抄寫筆記的楊教授,對現代方便的資料庫非常讚賞,像是博士班費盡心思抄錄的18世紀英國古籍,現在只需上網動動手指即可輕鬆的找到更多相關主題的書籍並可取得書籍內容資訊。過去因為資料不足,難以鼓勵青年學子們研究歐史,但現在國科會引進眾多歐洲古文獻與相關主題之學術期刊資料庫,可以大幅省去研究者文獻蒐集的辛勞與支出。不過楊教授也點出仰賴便利的資料庫產生的影響,例如減少了思考的時間、學生失去了傳統找資料的方法。楊教授相信資料庫是有極限的,有些二手資料的蒐集必須反璞歸真,若過於依賴電子資源,會難以窺視資料全貌。

後記──教授的研究小間

訪談結束後,楊教授熱情的引領我們到研究室,展示30年前讀博士班時留下的手抄筆記以及卡片目錄,上頭的泛黃與斑駁掩飾不住教授曾經投注的心血;工整的字跡與交錯的重點標記,彷彿讓人穿越時空到1980年代。教授拿出一紙鼓脹的牛皮信封,裡頭是一疊疊厚厚的電腦報表紙,那就是每2、3個月完成的一章章博論初稿,Dickinson教授的回饋與批閱筆跡依舊清晰。楊教授期待今年再與恩師相聚,這份期盼與雀躍也傳染給現場的大家。

(本文根據2015.08.14實際訪談,謝宜珊記錄整理,關雅茹校對,朱小瑄、羅志承核稿,楊肅獻老師審稿)

更多名師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源,盡在DDC聯盟資料庫,歡迎洽詢漢珍業務部瞭解聯盟方案!

楊肅獻教授小檔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77、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組碩士1980、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1982、愛丁堡大學歷史學博士1990
(博碩士論文書目資料:Yang, S. (1989). THE BRITISH DEBATE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EDMUND BURKE AND HIS CRITICS (BURKE EDMUND) (Order No. D-95588).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Full Text. (303755608).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3755608?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90 ~ 2001、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人 1995 ~ 1996、《新史學》雜誌主編2002、《台大歷史學報》雜誌主編 2004 ~ 2006、九五歷史課綱小組委員2006、九八歷史課綱小組委員2009

(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