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 楊永良館長

Date :2012-11-06


圖書館是知識匯聚流通之寶庫,也是數位出版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而掌旗舵手的館長則是引領閱讀與學習願景的關鍵人物。面臨數位化時代的嬗變,需要建構學習性組識,故漢珍數位圖書公司規劃本項『館長訪談舵手思維專題報導』系列,期待經由館長的訪談,讓大家了解目前台灣教育資源基礎工程的圖書館數位化之建構、變革、應用與發展的現況,以供圖書館界、學術界先進們與出版業界同道之參考。本專題報導每二到三週出刊一次。

 


科技結合人文  提供多元服務

人本主義思考   專業性、地緣性特色館藏   研究生攻略營
iPad外借率高   學院館員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走過楊英風大師「鳳凌宵漢」的不銹鋼雕塑,交通大學圖書館就快到了。館前一座不銹鋼藝術的圓融曲線,呼應了圖書館工整的外觀輪廓。進入圖書館一樓,順便參觀了國畫家的客家山莊與五月雪桐花之風情,楊館長己備妥資料,親切又輕鬆地接見我們。楊館長認同採訪後的分享,期望能與友館多多交流。訪談間,楊館長親自導覽館內的設施、交大發展的軌跡、歷代半導體、電腦設備與蘇州亭園及雕塑藝術,融合人文與科技是交通大學圖書館的一大特色。

訪談對象:國立交通大學楊永良館長

訪談人:漢珍公司羅志承總經理、楊學斌業務主任

訪談日期:2012.8.29

訪談地點: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浩然圖書館)館長室

 

楊館長於雕塑品長廊

 

浩然圖書館與不銹鋼雕塑

一、您認為貴館現在主要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楊館長:目前圖書館正面臨很大的挑戰,一般實體書店面臨經營危機,同樣的傳統圖書館地位也會發生動搖。現在所有資料都數位化了,中文紙本書也開始要數位化了,閱聽人還需到圖書館嗎?他在外面直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看書不就好了?圖書館雖然有參考櫃臺服務,那些諮詢人員也不一定要安排在圖書館裡不是嗎?當然我們可以將圖書館從閱讀、借還書、搜尋資料的場所,擴大到討論、教育、研究的場所,這是一種解決方式,例如我們正在籌備learning commons,讓師生或學生之間可在圖書館討論,這些都是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方向,但是單單這樣還不夠,我們要回到圖書館的定位思考,圖書館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人」的層面,要擴大圖書館的視野,還是要回到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

二、可不可以請您詳談您所說的人本主義?貴館未來有何展望?

楊館長:圖書館的核心是人,這個「人」不但是「知識的人」,同時也是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的人。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會影響到定位問題,如果只追求知識,圖書館將僅侷限為一個知識匯集的場所。但我認為這樣是不夠的,如果擴大到人本主義的人,一個博雅的「人」,這種回歸到人的想法、面對人的問題,就會擴大圖書館的視野。但具體說來,圖書館需要增加怎樣的功能,走向哪個方向,我也還在思考,這也是全世界的人需要去思考的東西。

三、我們進來時看見外面展示了很多藝術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嗎?

楊館長:那是從前幾任的校長、館長就開始做起的,我很佩服他們的先見之明。我們交大有很多電子相關科系,也以這些科系聞名,所以我們在數位化I化E化這方面也是走得 比較快的,例如台聯大系統我們就建構了一個聯合借書目錄,但這樣還是不夠的,我認為還是要回歸到人本主義,而這些藝術品就很符合這樣的概念。例如我們二樓大廳展示很多繪畫、雕塑藝術品,也有擺設鋼琴,有時中午音樂所的學生會來演奏。我們也從很早開始,就會定期在二樓大廳舉辦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這些展出不見得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藝術家來展,也可能是從事業餘藝文活動的人士,但他們都是主動來申請這個場地,申請非常熱門,幾乎各時段都排得很滿。還有像圖書館六樓有個蘇州亭園,我們利用這裡的空間呈現,營造出一種中國亭園的氛圍,當讀者來到這個環境、甚至在此閱讀時,他們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然後圖書館地下層也有一個藝文中心,他們也會利用圖書館的空間展示一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楊館長與羅總於蘇州亭園

 

館內蘇州亭園風情

四、以前交大幾乎都是工科電子的科系,現在也多了不少人文科系,請問是否有需要提供一些新的服務?

楊館長:其實從提供知識的角度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同,可能就是購買不同的書、期刊、電子資料庫而已。不過,有一點比較特別的就是,對人社領域的人而言,書本的地位很重要,不是只有期刊資料庫就夠的。我個人覺得,在人文社會領域方面,圖書館將來可以做些導覽或導讀活動,因為人文科系更需要人介紹知識、學問的背景,人文知識不是片段的,需要統整的能力,而這統整的能力也就是我剛才說的「博雅的人」或「人本主義」的人的一部分。

五、您發展特色館藏的政策是什麼?

楊館長:交大圖書館從以前開始,特色館藏都集中在藝術類的數位典藏,例如楊英風數位美術館、李泰祥數位博物館、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葉宏甲數位漫畫館等。我想交大圖書館當初會做這些藝術類的數位典藏,也是為了與交大以工科為主的學術環境互補。今後我們則會考慮從地緣(例如桃竹苗)以及專業性(例如客家學院)來蒐集我們的特色館藏,因此,客家文物資料的典藏將會成為我們的首要目標,例如客家學院現在就已經收集了一些古契約文物,我們接下來還會慢慢去收集。

六、請問將來收集的客家相關文物,會有數位化的打算嗎?

楊館長:如果經費許可的話,我們會考慮做數位化的。但是我個人覺得看紙本書還是跟數位閱讀不一樣,紙本書有觸覺與嗅覺上的感觸,所謂書香味還是無法取代的,未必所有東西都要立刻數位化。

七、那是否有考慮將圖書館所有紙本書數位化?

楊館長:我們其實有在考慮這個作法,但是因為有版權的問題,所以恐怕還是出版社來做比較好。圖書館可能比較適合做一些特藏,比如古書、套書之類的,要是做近一、二十年的書可能就不太好了。

八、貴館以何種方式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哪種方式成效最好?

1.對大學部新生:

對大學部新生進行新生導覽,讓新生可以在開學時了解圖書館提供的服務與資源。

2.對研究所新生:

我們於開學時會舉辦研究攻略營,邀請在學術研究表現卓越的教授將其在研究的心得分享給研究所新生,讓學生能了解研究生與大學生在研究方法的差異。還有我們也會不定期由館員舉辦訓練課程,教導學生使用相關書目工具軟體與資料庫。

3.舉辦推廣活動:

我們每年都會舉辦圖書館週、主題書展、演講(如請老師「如何使用圖書館資源學習英文」的演講)、資料庫展等活動,主動將本館的資源介紹給學生。

4.寄發電子報:

我們會定期寄發電子報給本校師生,除介紹圖書館最新動態(例如learning commons的籌畫)外,也會以實例介紹如何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做研究。

九、貴校師生最愛使用圖書館的哪項資源?貴館是否有執行什麼政策從旁推波助瀾加強推廣?

1.資料庫:

在電子資源方面,本校師生(研究生)大多喜愛使用如IEEE等學術資料庫。此外大學部學生亦喜愛使用語言學習類的資料庫。

2.書籍借閱:

在實體書方面,我們定期會採購書籍以擴增本館館藏。此外為了讓讀者能使用更多的館藏,我們還提供台聯大圖書代借代還服務,讓讀者能夠更方便的使用台聯大各館間的館藏。本校師生亦喜愛使用電子書與電子雜誌,因此本館的iPad外借率相當高,外借的iPad在歸還日期前幾天經常都有其他讀者來預約。

3.電子資源

在電子資源方面,我們會不定期的舉辦電子資源展,邀請廠商至本館設攤介紹電子資源的特色與使用方式。

十、貴館近來是否有採行什麼新作法或者新設備?

1.Facebook

為了拉近本館與讀者的距離,我們最近開始經營Facebook,利用Facebook將圖書館的最新消息以較活潑(官方網站的消息較為正式)的方式呈獻給讀者,並藉由與讀者在Facebook上的互動,呈現圖書館溫馨活潑的一面。

2.行動閱讀與iPad:

為推廣行動閱讀,我們於去年訂閱支援平版電腦的電子書、電子雜誌,並提供iPad外借服務,讀者可於網路上先預約,一次可借出一個禮拜,在櫃臺也有安排館員專門負責檢查、維護。我們還在Facebook宣傳iPad外借服務,獲得讀者廣大的迴響。

3.電視輪播系統:

圖書館於館內架設電視輪播系統,提供本館最新訊息。

十一、圖書館如何配合系所課程服務師生?

1.圖書諮詢委員:

本校每個系所均有一名教授擔任本校的圖書諮詢委員,我們在採購書籍、資料庫訂閱等議題都會向圖書諮詢委員請益,以期採購符合各系所需求的資源。

2.學院館員:

圖書館會替各學院安排一位學院館員,整理負責的系所常用的電子資源,並替負責系所的師生對常用電子資源與工具軟體舉辦教育訓練。此外學院館員會經常與負責系所的行政單位保持聯繫,對負責系所師生的需求提供服務。

十二、館員會不會對您提出什麼建議?

楊館長:我們每週都會開館務會議,各組組長都會參加,提出他們各組開會討論出來的建議。我們現在開始,每學期都會辦一次擴大館務會議,讓全體館員參加。

十三、您個人最推薦(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

楊館長:我的答案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這是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晚年壓卷之作,也是東京大學教師推薦入學新生100本經典著作的第一名,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神人之爭:杜斯妥也夫斯與《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來評析這本小說。這部小說杜斯妥也夫斯基原本計畫要寫兩部,但他才寫完第一部就不幸辭世,那這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為何如此重要?因為他在這本小說中探討了最深沈的人性:愛情與嫉妒、人類的愛與憎恨、神聖情感與好色、自卑與慈悲、殘忍與寬恕。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信仰的高度與靈魂深處最根底的懷疑、無神論與有神論的對立、上帝與人性的糾葛。他以深入的心理分析、敏銳的人物觀察,描繪出鮮明的個性人物,以最高度的藝術手法完成這部跨世紀探索人類精神的巨大史詩。

       走出浩然圖書館,學子求知的喜悅與充足感又浮上心頭。漢珍羅總也是交大畢業, 回想早期博愛校區的圖書館,很羨慕現在交大的學習環境。交大多年來培訓許多人才,飲水思源是校訓也是校友的傳統。離開校門時感覺竹風依舊,楊館長訪談言猶在耳,憶及昔日師長的教誨,增添了幾分不捨與懷念。

                         (本文根據實際訪談及楊永良館長準備手稿,楊學斌、羅志承整理).

本篇發表於 館長訪談舵手思維 專題報導 與標籤於 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訪談楊永良館長 由 admin固定網址書籤。